一.课程概述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我们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共32学时,2学分。每年为汉语言文学本科生约300 人﹣400 人开课。鉴于课程的内容较难,以及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部分较多,为了提升学习的效果,课程开课年级一般为大四。
我们选用的是华中师范大学张三夕教授编写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书,此教材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与此同时,还向学生推荐了中国古典文献学领域的优秀教材如山东大学杜泽逊先生的及相关网络资源。
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共有主讲教师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这些老师全部是公司的教学科研骨干,均在中国古典文献学领域有较为深厚的研究背景。总而言之,这是一支热爱教学、科研实力突出的课程团队。
二、教学设计思路
1.以学校目标为导向,践行育人新理念
太阳成tyc7111cc作为应用型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校级目标也成为《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的根本导向。因此,本课程旨在培养具备扎实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具体而言,就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和技能,具备独立开展中国古代文献研究、整理的能力,能够在相关领域进行学术探索和实践应用。
2.了解学科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近些年来,中国考古事业发展迅速,发掘了很多新文献,出现了很多激动人心的研究成果,例如敦煌文卷、清华简等。很多现有《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材的内容框架已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团队定期阅读相关古籍整理期刊,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学到的文献材料与古籍整理知识能够与时俱进,学为所用。
3.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专业选修课程,其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本质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组成员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线下板书教学、线上教学资源、配以古籍标点、注译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方位的帮助学生降低学习势垒,提高学习效果,取得了良好成效。
4.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应用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在古籍装帧、古籍整理等领域的实践能力以及在图书馆等工作岗位的就业能力,课程团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逐步增加了古籍装帧实践、古籍校勘实践等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古籍整理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相关工作岗位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课程团队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伊始,我们会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古典文献的基础知识,如版本、目录、校勘、注译、传承、辨伪等,确保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们会积极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展示珍贵的文献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直观感受中国古典文献的魅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训练,如指导学生进行古籍的标点、校注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技能。
四、创新特色
1.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古典文献历史悠久、渊源深厚,本课程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古典文献的解读与整理,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为继承、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作出贡献。
2.跨学科的知识融合
中国古典文献学不仅涉及古代文学、文字学等领域,还与历史学、书法绘画艺术等多个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课程注重跨学科的知识融合,通过引入其他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献的特征与价值
3.实践与研究并重
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精神。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古籍整理、古籍装帧的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工作,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献的特点和价值。
五、教学效果
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受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欢迎。在学生评教结果中,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成员在专业课中处于较前的位置,课程团队成员多次在学院教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相关任课教师曾获得“汉院好老师”等荣誉称号。
通过面对面交流,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丰富、实践性强,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文献阅读与学术研究能力。课程促进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传播,增强了文化自信。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还有同学对深奥的中国古典文献产生兴趣,选择报考相关方向的研究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团队的永恒主题。我们将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砥砺奋进,使课程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基础写作》课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