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对学习其他教育课程具有奠基和指导作用,在教师教育各专业课程体系中是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旨在从德育课程的角度提高师范生的师范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从德育课程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该课程在教授如何正确树立中学生的价值观的同时,相关课程思政的内容也能够树立和提升学习者的价值观,能够更好的体现和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该课程是师范类专业唯一的德育课程,教学内容以德育原理、教育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师范生技能培养为实践基础设置。本课程课程思政目标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提高学生德育教育能力技能,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美德。
(一)课程特色
1、教学内容,与思政结合紧密:向学生传达当今优秀的道德教育理念以及新时代对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
2、教学素材,榜样育人:教师在授课时选用如“张桂梅事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节目中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为案例,向学生传递榜样力量;
3、教师以身作则:教师在授课实践中也时刻用“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指导着自己,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行为示范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教育观及道德意识。
该课程处处有思政,又思政于无形。
(二)课程创新
1、教学设计创新
摒弃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创新使用“课前有活动”“课中重讨论”“课后留任务”的教学模式。
“课前有活动”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周轮流在课前进行道德类新闻事件的搜集与整理,在上课前十五分钟内向全班同学进行报道,教师贯通该课程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总结与评价,让学生对该课程内容有整体性的认知,提高学生对道德事件的敏感度并养成持续关注道德教育动态的自觉性,同时大大丰富了该课程的教学案例,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及媒介素养。
“课中重讨论”是指教师精选案例,引导学生组内讨论,组外交流,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中实现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教师也可在课程单元中设置相关辩题,激发学生自主查阅信息的热情,让学生在思辨中求真。
“课后留任务”是指教师利用学生课后时间,布置创新性、实践性的任务,如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如“道德两难问题多种哲学思考”“影视作品中的道德教育”等,在校内完成调研任务。该方法不仅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活动创新
课内活动发挥学生创造性与想象力,思考辩论动脑辨析,手工培养动手能力,讨论调研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实践活动紧贴“立德树人”,结合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切设置主题。